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砂礫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bris cone
作者: 黃宏斌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河流從山區匯入主流後,由於河道斷面突然變寬,砂礫、泥砂因速度或坡度之減緩而大量沈積下來,形成扇形或錐狀之砂礫錐(扇)。有些學者認為錐狀之規模應較扇形者小;但有些學者則不以為然。
  砂礫錐之規模因乾旱地區與濕潤地區之不同而有不同,乾旱地區之河流逕流量較小,所挾帶之泥砂量有限,因此所形成砂礫錐之範圍不大。一般水流在錐面上不是成片狀漫流,便是分數股下泄。當原來之溝槽淤高以後,又會向低處轉移,或沖出另一新槽。
  濕潤地區之河流,水流流量充沛,所挾帶之泥砂量較大,因此其規模亦較乾旱地區者大。一般靠砂礫錐頂端處之流速大、擺幅小;靠砂礫錐底部附近區域,因水流分散、擺幅較大,流速較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砂礫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