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神廟舞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vadasi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職稱。印度儀式舞蹈的梵文用語,字義為神的僕役,是從Deva(或Dewa):神,和das:僕人合併而來,此稱謂特別指印度廟宇內的僕役們(包括青年和女孩二者)。神廟舞姬的任務之一,是需要在眾神之前跳舞,當西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Aryan)進入印度,帶入新的宗教,有一支崇拜太陽神蘇利亞(Surya)的索羅教派(Sauras),認為寺廟內需要女孩的奉獻,以歌唱和彈奏樂器表示對神的尊崇,後來這些女孩的職責延伸到跳舞和獻身,不論以任何聖化或俗化的方式,都令人與色情產生聯想,因此常被稱為舞妓。神廟舞姬有三種層級:年長者引導寺廟儀式舞蹈,以及行進間攜帶燭光和神像;人數最多的中層階級,她們與同屬性的寺僧、執事、歌者們和樂師,密切執行任務;初學者則負責打掃或清潔等家事。整體人數可達三百人,甚至多達五百人,完全看一個寺廟擁有的地上物收入而定。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Reginald & Jamila Massey《The Dances of Indi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神廟舞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