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毒腺體魚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cthyocrinotoxic Fish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部份魚類在外力刺激或環境改變時,可由皮膚或口腔腺體分泌一種熱穩定的毒素,經由接觸或食入而造成中毒,目前的瞭解並不多。致毒魚種如盲鰻(myxinidae)、八目鰻(petromyzon)、六線黑驢(Grammistes sexlinatus)、鯙科(muraenidae)、右鮃科(soleidae)、及二齒魨科(diodontidae)、箱魨科(ostraciontidae)、河魨科(tetrodontidae)等。此類魚種可能分泌多種毒素,如pahutoxin(又稱ostracitoxin)及pardaxin。皮膚接觸可能產生皮膚炎;食入則可能在數小時內,產生異常苦味、嘔吐、腹瀉、腹痛、全身倦怠感、步態不穩,並可能引起溶血作用。治療以症狀療法為主,中毒一般應不會致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毒腺體魚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