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星葉石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星葉石的英文學名Astrophyllite是由Scheerer在1854年所命名的,它是取自希臘語star和leaf 兩字,意指此種礦物具有星狀外形和似雲母般的葉片狀特徵。晶體通常呈板狀,少數為柱狀,集合體則以星簇狀聚集居多。顏色從金黃至銅黃色最為常見,條痕則呈現黃的顏色。星葉石的化學成分頗為複雜,化學式為(K,Na)4(Fe,Mn)7Ti2(Si8O24)(O,OH)7,若成分中含錳(Mn)較多時,會變為另一種礦物─錳星葉石(Kupletskite, (K,Na)3(Mn,Fe)7(Ti,Nb)2Si8O24(O,OH)7);若鈦(Ti)被鋯(Zr)或鈮(Nb)所置換,則分別形成鋯星葉石(Zircophyllite, (K,Na)3(Fe,Mn)7(Zr,Nb)2Si8O24(O,OH,F)7)和鈮星葉石(Niobophyllite, (K,Na)3(Fe,Mn)7(Nb,Ti)2Si8O24(O,OH,F)7)。 星葉石主要產在霞石正長岩(nepheline syenite)、鹼性花崗岩(alkali granite)和正長偉晶岩(syenite pegmatite)中,少部分也在霞石正長片麻岩和霓長岩(fenite)中產出。
知識 1:
3~3.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星葉石
國外產地: 挪威Langesundfjord的Låven Is.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矽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