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藍鬍子 - 教育百科
ˊ
ˊ
˙
  • 漢語拼音 lán hú z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án hú zi
解釋:
法國作家查理貝羅所寫離奇故事中的男主角。其在故事中連續謀殺六個妻子後,卻被第七個太太的兄弟所殺。後引喻為時常更換妻子的男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藍鬍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uebeard; Blaubart
作者: 林亞婷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由德國編舞家匹娜.包許(Pina Bausch, 1940-)與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Dance Theatre)於1977年在德國首演。劇情來自作曲家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的同名歌劇《藍鬍子》,而此歌劇的音樂也在此作品擔任重要的角色。一座位於舞台中央的播音機傳送出聳人聽聞的歌詞:一位伯爵娶過六位妻子,但她們都消失了,當第七位新娘被迎娶進門後,才在伯爵的屋內發現前妻們的遺體,覺悟到她也即將自身難保。由於劇情的關係,再加上包許的片段式處理手法與演出者的冷酷表情,傳達兩性之間的殘酷。作品的舞台與服裝設計由包許的長期搭檔洛夫.玻吉克(Rolf Borzik)設計。
參照:
Norbert Servos《Pina Bausch-Wuppertal Dance Theatre: or the Art of Training a Goldfish》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藍鬍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