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蜈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注音: | |
|
解釋:
蜈蚣:節肢爬蟲動物。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環節,每一節有一對腳。最小的蜈蚣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的可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口器的兩邊各有一隻又黑又尖的毒鉤,可分泌毒液麻痺獵物。最後的一對腳特別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蜈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wú |
|
解釋:
參見「蜈蚣」條。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蜈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蜈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蜈蚣」,動物名。節肢動物門多足綱。身體扁而長,全身有許多體節,每一節上有對腳。蜈蚣最小僅一公分長,十三對腳;最大將近三十公分,有一百七十七對腳。故亦稱為「百足」、「百足之蟲」、「百足蟲」。體節第一對腳有毒爪,可射出毒液,當作武器;最後一對腳特長,有如尾巴。常棲息於朽木或石縫下,捕食昆蟲。古時稱為「螂蛆」。 |
|
| 注音: | ㄨ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蜈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