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蟈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ō
解釋:
  1. →蟈蟈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uō
解釋:
參見「蟈蟈兒」、「螻蟈」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蛤蟆。《說文解字.虫部》:「蜮,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氣射害人。……。蟈,蜮又从國。」漢.劉安《淮南子.時則》:「螻蟈鳴,丘螾出。」宋.蘇軾〈荊門惠泉〉詩:「潀瀉為長溪,奔駛蕩蛙蟈。」

2. 「蟈蟈兒」: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種像蝗蟲的昆蟲。身體綠色或褐色,翅膀較短,體型肥大,善於跳躍,吃植物之汁液與花。雄蟲能藉前翅基部摩擦發出清脆聲音,能為害農作物。北方人稱為「蟈蟈兒」,南方人稱為「叫哥哥」。

注音: ㄍㄨ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蟈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