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型肝炎 - 教育百科
血 | |
清 | |
型 | |
肝 | |
炎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erum Hepatitis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即B型肝炎,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潛伏期為2~6個月,藉直接侵入或黏膜之污染而感染。病毒可見於患者之血液或體液中,可經輸血、紋身、穿孔洞、預防接種、腎透滲、污染針頭、性接觸及生產等而傳播,病毒經血液抵肝臟,於肝細胞中增殖。症狀包括黃疸、噁心、怠倦、肌肉及關節痛、發熱。慢性感染可增加肝細胞之危險性。自潛伏至症狀發作期間,血清可出現HBsAg,症狀發作後2~3個月,則開始消失,如持續6個月以上,可轉為帶原者或慢性肝病。恢復後期始出現抗HBcAg抗體,HBsAg未見於血清,但症狀開始時,可測出抗HBcAg抗體。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血清型肝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