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腐植質 - 教育百科
ˇ
ˊ
ˊ
  • 漢語拼音 fǔ zhí z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ǔ zhí zhí
解釋:
土壤有機質的主要成分,是一種抗分解性強的棕色或暗棕色無定形膠體,是動植物殘體(如植物枯枝落葉和動物的排泄物、皮毛和屍體等)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又重新合成的一種有機化合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腐植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umu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植物之殘體在土壤中經分解後所生成較穩定、黑褐色且不定形的有機質。抵抗分解力較強的有機物質或活的微生物,均包括在腐植質中。
  當腐植質進入土壤後,其氮素及礦物質的含量比原來動植物的殘體為高。腐植質的生成速率則決定於溫度、水分及氧氣的供給。夏季溫濕而冬季寒冷的氣候常導致腐植質的聚積。土壤如長期處於極寒冷的氣候下,腐植質含量也會減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腐植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