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挐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ㄡˇ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10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拏」的異體字。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牽引。《廣韻.平聲.魚韻》:「挐,牽引。」唐.韓愈〈送區冊序〉:「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
2.連續。《漢書.卷六四.嚴安傳》:「禍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
3.摻雜。《楚辭.宋玉.招魂》:「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形]
雜亂。《楚辭.宋玉.九辯》:「葉菸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淮南子.覽冥》:「美人挐首墨面而不容,曼聲吞炭內閉而不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û/l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雜亂。
  2. [[動] ] 無理取鬧。
  3. [[形] ] 形容人無理取鬧的樣子。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