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鋩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ㄐㄧㄣ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m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áng
解釋:
[名]
1.刀劍最鋒利的部分。如:「寒鋩」、「鋒鋩」。唐.韓愈〈祭田橫墓文〉:「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於劍鋩。」也作「芒」。
2.泛指物體的尖端部分。宋.陸游〈試筆〉詩二首之二:「紅絲玉斗紫毫鋩,歲晚相從味更長。」
3.光芒、光輝。唐.張說〈羽林恩召觀御書王太尉碑〉詩:「魚龍生意態,鉤劍動鋩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刃。兵器銳利的部分。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