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腸菌類 - 教育百科
ˋ
ˊ
ˋ
ˋ
  • 漢語拼音 dà cháng jùn lè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 cháng jùn lèi
解釋:
好氧或兼性菌,能分解乳糖,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無芽胞之短桿菌,常用為糞便汙染之指標。也稱為「大腸桿菌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腸菌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liform Group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腸菌類包括所有好氧及兼氧,革蘭氏染色為負反應,不生成胞子的桿狀細菌,它能在35℃、48小時內進行乳糖醱酵而產生氣體。標準方法(Standard Methods)利用多管醱酵法或濾膜法測定樣品的大腸菌類密度。大腸菌類包括Escherichia屬及Aerobacter屬,由於Aerobacter屬及部分Escherichia屬的細菌可以在土壤中生長,故水體檢測到大場菌類不一定代表水體曾遭受糞便污染,需要做進一步的生化檢驗才能區分是否有糞便大腸菌的存在。由於許多的致病性細菌會由哺乳動物糞便散佈,因此給水工程上為了確保所供應的水是安全不含致病菌,必需定期分析水中致病菌密度。又致病菌種類多且培養不易,因而以大腸菌類作為一種指標微生物,它容易培養且毒害低,是溫血動物正常的腸內菌,生存力比致病菌強,故只要水體檢測不出大腸菌類,即表示水中沒有水媒致病性細菌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腸菌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