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裂隙檢測,探傷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law detection
作者: 陳文華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結構體內部或表面於製造或使用過程中無可避免常會產生微小裂隙,並可能在工作環境中延伸擴大,而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壞。為了結構體的安全,吾人可應用非破壞檢驗技術如超音波檢測,磁粉探傷等探測物體中裂隙的位置、大小及形狀,以供安全評估的依據。然而,由於檢測工具精度的限制,可被偵測到的裂隙有一最小尺寸的下限(minimum detectable length)a0(如圖所示)。隨著裂隙增大,其裂隙延伸的速度加快,直至超過裂隙尺寸的極限容許值(critical value)ac而破壞。圖中所示之a0-ac乃可檢測之裂隙範圍,A-B段乃裂隙可探傷之時距,對一結構體之裂隙探傷周期必須遠小於此一時距,才能確保結構體的安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裂隙檢測,探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