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動] 1.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罰。《戰國策.楚策》:「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上》:「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劓。」 2.比喻鏟除、去除。《北史.卷一二.隋恭帝本紀》:「誅鋤骨肉,屠劓忠良。」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三九齣:「奸雄既劓,跨荊湘榮專一隅。」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割去鼻子之刑罰。《說文解字.刀部》:「㓷,刑鼻也。劓,臬或从鼻。」《戰國策.楚策》:「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列傳上》:「其刑,雖小罪必抉目,或刖、劓。」 2. 割。《書經.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漢.孔安國.傳:「劓,割。」《書經.多方》:「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欽,劓割夏邑。」 3. 比喻剷除、去除。《北史.卷一二.隋本紀.恭帝》:「誅鋤骨肉,屠劓忠良。」《六十種曲.運甓記.第三九齣》:「奸雄既劓,跨荊湘榮專一隅。」 |
|
注音: | 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劓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