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等理科教育(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袁祖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等理科教育是以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性學科為重要內容的專門教育。清同治五年(1866)京師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水師大學堂的成立,為中國高等理科教育萌芽的標誌。
  目前大陸地區高等理科教育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信息與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心理學等十四類。
  一九五二年,大陸地區進行高校院系調整後,設有理科的綜合大學為十三所。一九六○年代初期,三十二所綜合大學中,共設理科專業七十九種,三百七十三個專業點。一九九○年,設有理科的綜合大學為四十九所,許多工、農、醫院校亦辦了理科或應用理科專業。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三年,大陸的高等理科教育共培養了五十一萬八千七百名畢業生。
  一九九○年以後,理科教育界著手進行了若干改革:(1)原則上確定基礎學科類專業以培養「基礎性」人才為主,應用理科和技術科學類專業主要培養「應用性」理科人才;(2)將專業數由原來的九十八種減至五十二種,使專業面得到拓寬;(3)建立國家理科基礎科研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從全國重點大學中,選擇五十個基礎性學科作為專業點,重點投資,加強建設;(4)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為此制定了理科教材編寫規劃,成立了十個理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計算機補助教學軟體和試題庫的研製工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等理科教育(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