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蓋斑鬥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蓋斑鬥魚
英文名: Macropodus opercularis
描述:
體略呈長卵形而側扁。頭部中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上位;口斜裂;下頜突出;上下頜均有細小之頜齒。前鰓蓋骨下緣及下鰓蓋骨緣均具細小鋸齒。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側線退化而不明顯。背鰭單一,具硬棘XII-XV,軟條6-8;臀鰭與背鰭同型,具硬棘XII-XX,軟條12-15;腹鰭胸位,第1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內凹,上下葉亦延長如絲,尤以雄魚為甚,上下葉可以交叉成剪刀狀,雌魚則否。體呈灰黃褐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帶之間為淺紅色;頭部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條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圓斑,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各鰭為黃交易色;腹鰭之絲狀軟條和尾鰭略帶紅色。雄魚體色較雌魚鮮艷。
分布:
原分布於越南北部、中國、台灣、沖繩等地,現因引進觀賞養殖之故,已廣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原本在台灣各淡水流域可見到牠的蹤跡,現今因河川污染已十分罕見。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