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單角革單棘魨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單角革單棘魨
英文名: Aluterus monoceros
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中長,上下緣明顯雙凹型。吻上緣稍凹,下緣極凹;頭高約等於體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頜齒楔形,上頜齒2列,下頜齒1列。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與體中線成35-40度夾角,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體表不甚粗糙,被小鱗,有許多小棘散布直立於整個鱗片上。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背鰭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細長且易斷,棘前緣具兩列小突起,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棘膜極小;第II背鰭棘退化,埋於皮膜下。背鰭鰭條43-50,臀鰭鰭條45-52,其前部皆長於後部,鰭緣截平,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腹鰭膜不明顯,幾乎無; 尾鰭截平。體灰褐色;具一些不明顯之灰黃斑駁。尾鰭深灰色;餘鰭黃色。
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各地皆產,但以北部及東北部較多,人工魚礁區亦常見。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