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nosphaera mangrovei - 教育百科
M | |
a | |
r | |
i | |
n | |
o | |
s | |
p | |
h | |
a | |
e | |
r | |
a | |
m | |
a | |
n | |
g | |
r | |
o | |
v | |
e | |
i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Marinosphaera mangrovei |
描述: 子囊果107-228微米高,98-199微米寬,橢圓形、球形、近球形或梨形,埋生,有孔口,乳狀突起,膜質,淺到深褐色,有內生緣絲,獨生。頸部可達397.6微米長,透明,但基部為深色。子囊果壁8.5-17.4微米厚,透明至褐色,由角狀細胞組織組成。側絲1.6-6微米寬,有分隔。子囊從18.5-22.7 × 88.4-112微米,8個孢子,棍棒狀,短柄,不水解,單囊壁,無法以梅澤試劑 (Melzer’s reagent)染藍,用乳酚處理後可透過不明顯的孔口看到接近頂端的部份有子囊小盤,從子囊果腹基部的產囊組織長出。子囊孢子6-8.5 × 25.5-31微米,廣橢圓形至梭形,年輕時無分隔,成熟後變成3個分隔,透明,壁平滑。 |
|
分布: 世界分布於澳洲、汶萊、中國、埃及、香港、印度、印尼、澳門、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菲律賓、新加坡、社會群島、南非、臺灣、泰國、美國。臺灣分布於鰲鼓、茄萣、芳宛、海山罟、好美寮、新屋、紅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基隆市)、北門、四草、大安 (台中縣)、淡水、曾文溪、同心、東北角 (新北市)、鶯歌石 (宜蘭縣)。 |
|
作者: | 郭聖育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