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戴愛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ai, Ailian (1916-)
作者: 陳勝美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是中國的舞者、編舞家和教育家。1916年生於印尼,十四歲到倫敦,在安東.杜林(Anton Dolin)的舞蹈教室及瑪麗.藍貝爾舞蹈學校(Mary Rambert School)學習芭蕾。之後再跟芭蕾舞大師瑪格麗特.克拉斯克(Margaret Craske)學習。不久又進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的舞蹈工作室學習現代舞,在恩斯特和羅特伯克現代舞團工作和學習。此外她也在1939年於英國參加柯特.尤斯(Kurt Jooss)的舞蹈學校學習拉邦(Rudolf Laban)體系的舞蹈。在倫敦期間編了《波斯廣場》、《賣花女》、《傘舞》、《警醒》、《前進》。1940年回到中國大陸創作了《游擊隊的故事》、《賣》、《空襲》、《東江》、《思鄉曲》等。1941-1945年陸續深入廣西、西康、西藏、新疆等地區,收集研究少數民族舞蹈。經她整理創作的舞蹈作品有《傜人之鼓》、《馬車夫之戀》、《巴安絃子》、《青春舞曲》、《苗家月》……等。劉鳳學指出其中的西藏舞《巴安絃子》、新疆舞《青春舞曲》,已採用三段式的編舞手法。1945年更利用拉邦舞譜(Labanotation)記錄保存八個藏族舞蹈。1946年在重慶舉行邊疆音樂舞蹈大會,演出漢、藏、彝、羌、傜、維吾爾等六族之民族舞蹈。1947年在上海創辦中國樂舞學院。1948年在北平國立師範大學、北平國立藝術學校任教並推廣拉邦的舞蹈理論。爾後任北京舞蹈學校校長,創立中央芭蕾舞團,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主席等工作。她是挖掘、整理、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先驅者,也是第一位將拉邦理論介紹到中國的舞蹈前輩,她對中國近代的舞蹈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國舞蹈詞典》1994、董錫玖與劉峻驤《中國舞蹈藝術史年鑑》199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戴愛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