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旁觀者與參與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ectator vs. Participator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旁觀者與參與者之別,視認知者在認知過程所扮演的角色而定;在教育活動中是一個值得辨析的問題。從認識論的觀點而言,認識的發生是認識主體的個人對認識的客體,產生了認識的關係,形成了認識的結果,也就是知識。基於此關係,認識者若與認識的客體,採取一種互不隸屬、各自獨立的關係,則可以將認識的主體視為一旁觀者。因為從旁觀者的認識論來說,認識是認識主體對獨立認識客體的一種發現的過程。認識作用,不僅對認識的客體,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或變化,且任何認識的作用,只能接受外在存有的認識客體的原貌而已。對參與者的認識論而言,認識作用的發生,卻是認識主體的個人對認識客體的一種認識上的切入;認識者不是獨立於認識客體之外或自外於認識客體,認識作用代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融入及參與。因此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認識,不能說毫無影響、變化的發生。參與者的認識論,了解到認識主體的個人,不能完全獨立於被認識客體之外。
  由於觀點的不同,其見地對於教育的影響亦各有異,旁觀者多追求客觀的知識,而參與者則重視親身的體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旁觀者與參與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