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滾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ㄨㄛˋㄩㄢˊㄌㄨㄣˊㄕˋ˙ㄉㄜㄒㄩㄢˊㄓㄨㄢˇㄧˊㄉㄨㄥˋㄖㄨˊ:「ㄈㄢㄍㄨㄣˇ」、「ㄍㄨㄣˇㄉㄨㄥˋ」、「ㄗㄞˋㄉㄧˋㄕㄤˋㄉㄚˇㄍㄨㄣˇ」。
  2. ㄇㄚˋㄖㄣˊ˙ㄉㄜㄏㄨㄚˋㄍㄢˇㄖㄣˊㄌㄧˊㄎㄞㄖㄨˊ:「ㄍㄨㄣˇㄉㄢˋ」、「ㄍㄨㄣˇㄎㄞ」、「ㄍㄨㄣˇㄔㄨㄑㄩˋ」。
  3. ㄈㄟˋㄊㄥˊ˙ㄉㄜㄖㄨˊ:「ㄍㄨㄣˇㄕㄨㄟˇ」、「ㄍㄨㄣˇㄖㄜˋ」、「ㄍㄨㄣˇㄊㄤˋ」。
  4. 沿ㄧㄢˊ˙ㄓㄜㄈㄨˊ˙ㄉㄜㄅㄧㄢㄩㄢˊㄕㄤˋㄗㄨㄛˋㄓㄨㄤㄕˋㄖㄨˊ:「ㄍㄨㄣˇㄅㄧㄢ」。
  5. ㄍㄨㄣˇㄍㄨㄣˇ:①ㄕㄨㄟˇㄌㄤˋㄐㄧㄉㄤ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ㄌㄤˋㄊㄠˊㄍㄨㄣˇㄍㄨㄣˇ」。②ㄖㄜˋㄋㄠ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ㄖㄜˋㄋㄠˋㄍㄨㄣˇㄍㄨㄣ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ǔn
解釋:
  1. 大水奔湧翻騰的樣子。常用疊詞「滾滾」。
    【例】白浪翻滾、波濤滾滾、滾滾黃河
  2. 液體沸騰。
    【例】水滾了!可以準備下餃子了!
  3. 滾動,呈旋轉狀態的移動。
    【例】滾雪球、連滾帶爬 ◎
  4. 離開、走開,多表示呵斥。
    【例】滾開、滾出去
  5. 沿著衣服的邊緣上做裝飾。
    【例】在衣襬上滾一道紅邊。
  6. 很、非常。
    【例】滾燙、滾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ǔn
解釋:
[形]
大水奔湧翻騰的樣子。常用疊詞「滾滾」。《集韻.上聲.混韻》:「滾,大水流貌。」如:「白浪翻滾」、「滾滾黃河」。
[動]
1.翻轉。如:「打滾」、「滾雪球」、「連爬帶滾」。
2.離開、走開,多表示呵斥。如:「滾出去」。《紅樓夢》第九六回:「快快的滾罷,還等窩心腳呢!」
3.液體沸騰。如:「水滾了。」
4.沿著衣服的邊緣上做裝飾。如:「在衣襬上滾一道紅邊。」
[副]
很、非常。如:「滾燙」、「滾圓」。《紅樓夢》第二○回:「我家裡燒的滾熱的野雞,快來跟我吃酒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ú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煮沸、維持沸騰。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