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綠蠵龜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常在長滿海藻的淺海域攝食,幼龜肉食性較明顯,長大後變為雜食,是海龜裡唯一攝食較多海藻的種類,也是唯一會上岸曬太陽的種類。雌龜每2-3年生產一次,每個生殖季可產好幾窩,每窩生下100-150個蛋,卵徑約3.5 -6公分 ,孵化期一般在1.5-2個月。
知識 1:
農墾地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綠蠵龜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海龜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Chelonia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heloni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Cryptodir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亞目名: 隱頸龜亞目
中文目名: 龜鱉目
拉丁目名: Cheloni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綠蠵龜
英文名: Chelonia mydas
描述:
因其脂肪呈綠色,故俗稱海龜、綠海龜、黑龜、石龜,英名Green sea turtle。前額鱗1對,背甲長可達153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頭部的前額鱗僅有1對。背甲中央有5片盾板,兩側各具有4片盾板,前肢有1對爪,背甲的盾板上有間雜黃、棕、綠等顏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呈墨綠色至灰黑色,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後的公龜的尾巴長約背甲的一半,而母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以熱帶及亞熱帶之太平洋與印度洋水域為主。以往臺灣各地的沙岸雖有上岸產卵的記錄,惟近幾十年來因濫捕的關係,各海域已不常見,僅剩澎湖的望安島為臺灣地區目前僅存較穩定的產卵地。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