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臭青公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因體形大,常被人捕食,故被稱為台灣三大菜蛇之一。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常侵入農舍。白天晚上均會活動,攻擊性強,肛門腺非常發達,被捕捉時會發出強烈的惡臭。食性很廣,主要以鼠類、鳥類、鳥蛋或蛙類為食,也曾以蝗蟲、金龜子、蜥蜴或其他蛇類為食。並有捕食自己幼蛇的記錄。夏季產卵,每窩產卵8-14枚,約1個月孵化,仔蛇長約30公分,有護卵行為。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臭青公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屬名: 鼠蛇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有鱗目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Elaph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laphe carinata carinata (Günther, 1864)
形態:
大型蛇類,身長可達2.5公尺以上,由於其泄殖腔會釋放出惡臭的液體,因此被稱為臭青公或臭青母。體色為棕色或褐色,幼蛇與成蛇的體色差異大;背鱗列數為23列。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部與南部、越南北部、琉球群島。
生態習性:
於台灣普遍分布於中、低海拔地區,棲地型態極為廣泛,於開墾環境與森林中皆可發現,亦會出現在一些老舊的房舍。日夜均會活動,以鳥類、鼠類、蛙類與爬蟲類為食,亦常侵入農家雞舍中昋食雞蛋或小雞。卵生,每窩可產卵20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臭青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臭腥仔臭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