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花盆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ā pén gǔ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大堂鼓的一種,鼓框木製,鼓身上大下小,兩面蒙皮,用雙木槌擊,通常置於架上,廣泛用於民間樂器合奏或戲曲伴奏。因形似花盆,故稱為「花盆鼓」。為因應合奏,曾製作成可調音的花盆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花盆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鼓類:
又名缸鼓,屬於大鼓的一種,演奏法由堂鼓演變而來,也叫南堂鼓,因形狀像花盆,鼓面大,鼓底小因而得名。鼓身多用椿木、楊木或柳木製成;鼓身高約60公分,上鼓面直徑約57公分,下鼓面直徑約28.5公分。演奏時將花盆鼓懸於鼓架上,演奏法有單擊、雙擊、悶擊、壓擊、搖擊、滾奏等;可敲擊鼓面的中圈、外圈、鼓框皆可獲得很大音色變化。發音低沈、渾濃。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