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運動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inematic wave
作者: 楊德良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淺水波理論中,如果運動方程式之各項,除了摩擦力與重力被保留外,其餘都被視為較次要的因子而省略,則摩擦水頭與重力水頭達成平衡。
  亦即:
  
  經過如此簡化以後,單位寬度之流量q 與水深h 便可以下列表示:
  
  式中,α,m為係數。如果吾人再引進連續方程式
  
  第(2)、(3)兩式為Lighthill與Whitham兩人首先提出,稱為運動波簡化式,因為波的運動行為必須經由連續方程式之考量,而且q 與h 可以分開來解,簡化了在淺水波理論中流量與水深必須連合的複雜性。
  運動波雖然簡化了明渠流之複雜方程式,但因為只解連續方程式,初始及邊界條件亦只能放在連續方程式上,所以運動波理論便沒有辦法反應回水效應,水面線之變化僅能藉運動波之傳遞方式,亦即向下游傳播,而無法反應動力之行為。如果要考慮這些缺點,則必須使用完整之淺水波理論,亦即動力波理論。
  Woolhiser與Liggett提出當流況為超臨界流及運動流數(kinematic flow number):
  
  上式中,S0為坡度;L0為渠長;H0為對應之正常水深;F0為對應之福祿數。當k 值很大時,運動波與動力波之結果相差有限,因此,在長又陡又粗糙之漫地流,當雨勢較小時,可以運動波來模擬水流之運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