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郊祀樂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ao Sz Yüeh W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祀禮儀舞蹈。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四方、四季、日月星辰等自然神,在郊外舉行祭祀禮儀,如屬大祀或中祀多有樂舞。如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以《雲門》之舞祭天,舞《咸池》祭地祇,《大韶》祭四方神靈,《大夏》用於山川。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220)制定郊祀禮儀制度,規定樂舞;依每年農耕週期,迎接時節之氣;當迎春時,在東郊舉行迎春祭禮,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迎夏,祭於南郊,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早秋,先立秋十八日,於中土祭黃帝後土,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及《育命舞》二舞;立秋之日,祭於西郊,舞《育命舞》,仍以八佾六十四人為之。迎冬之祭在北郊舉行,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與《育命舞》。漢之後各代仍有郊祀之禮,但多用文、武二舞之《八佾舞》獻祭。
參照:
《周禮.卷二十二》、《後漢書.禮儀志》、《元史卷七十二》、《明史.卷十七,卷一百九十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郊祀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