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風蝕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olian Eros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地表乾燥地區,尤其是在沙漠,植物稀少,岩石裸露,最易感受到狂風的威脅,是風蝕作用最為顯著的地方。風之侵蝕地面,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進行掃蕩(deflation),把舖積沙漠上的鬆浮風化物(包括沙、塵、石、礫等)隨風捲去;另一方面進行磨蝕(corrasion)。
  風蝕作用,在受掃蕩和磨蝕的地方,產生侵蝕地形,如石漠(hamada)、風稜石(ventifact)等;但被風捲去的沙石和塵土,在遠處堆積下來,產生堆積地形,如沙丘和黃土。台灣東北部海岸便可看到風稜石和沙丘的分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風蝕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