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鵂鶹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ū liú
解釋:
貓頭鷹的別名。參見「貓頭鷹」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鵂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鵂鶹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棲於海拔1000~2600公尺間之濃密森林中,於晚間或清晨常可聽到其鳴叫聲。以昆蟲和小鳥為主食。鵂鶹的繁殖行為,迄未有觀察的記錄。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鵂鶹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鴟鴞科
棲所環境: 針闊葉林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brodici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TYTON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Glaucidium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鴞形目
拉丁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鵂鶹
英文名: Glaucidium brodiei pardalotum
描述:
體長約15cm。頭圓,無角羽,深褐色,密布黃白色細斑。眼先和眉斑白色。後頸有黃褐色頸圈,其上有一對似眼睛的大黑斑。背面深褐色,有許多黃褐色橫斑。尾有數道黃褐色細窄橫帶。喉部有數道深褐色與白色交錯橫帶。腹面大致白色,胸部有數道深褐色粗縱紋,腹側則有許多縱斑。尾下覆羽白色。喙黃綠色,鼻孔成管狀。趾黃色,覆有剛毛。
分布:
分布於東洋界,自喜馬拉雅山脈至華南、台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台灣分布於全島山地森林。離島無分布。
作者: 林文宏, 劉小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