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痂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解釋:
  1. 傷口表面上由血小板、膠原蛋白和廢死細胞等凝結而成的硬塊,痊癒後會自動脫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
解釋:
[名]
傷口痊癒時,由血小板、膠原蛋白和廢死細胞等凝結而成的硬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傷口痊癒時,由血小板、膠原蛋白和廢死細胞等凝結而成之硬塊。《說文解字.疒部》:「痂,疥也。」清.段玉裁.注:「按痂本謂疥,後人乃謂瘡所蛻鱗為痂。」《南史.卷一五.列傳.劉穆之》:「邕性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聊齋志異.畫皮》:「視破處,痂結如錢,尋愈。」

注音: ㄐㄧ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痂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