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櫻丹綿粉介殼蟲 - 教育百科
綿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櫻丹綿粉介殼蟲
英文名: Phenacoccus parvus
描述:
體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6-2.5 (2.1) mm 長,0.9-1.6 (1.2)mm寬。觸角9節,約367-436 (411)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50-167 (158)μm長。下唇約136-167 (149)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纖細,發達。前足:基節約89-103 (96) µm長;轉節+腿節約208-256 (241)µm長;脛節+跗節約239-278 (267)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4-1.15 (1.11);脛節/跗節約是1.94-3.00 (2.18)。中足: 基節約94-117 (111)µm長;轉節+腿節約233-272 (255) µm長;脛節+跗節約261-306 (289)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7-1.17 (1.13);脛節/跗節約是1.94-2.53 (2.30)。後足: 基節約103-128 (117)µm長;轉節+腿節約244-289 (272) µm長;脛節+跗節約300-344 (324)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13-1.26 (1.19);脛節/跗節約是2.37-2.81 (2.54)。爪粗短,具爪突,約25-31 (28) µm長。透明孔分布於後足脛節。腹裂小,卵圓形,經常骨化,翻出體表,約22-56 (34) μm長,50-128 (92) μm寬。具發達背裂,每瓣上有7-13個三孔腺及1-5根刺毛。刺孔群18對,突出於體表。臀瓣刺孔群(C18),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及5細長披針狀刺毛,約13-19 (17) µm長,伴著1-2根短小披針狀刺毛及11-15個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約10-16 (13)µm長,伴著8-11 個三孔腺。其他刺孔群,每個包括2個披針狀刺毛,約9-16 (13) µm長,伴著4-10個三孔腺。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72-217 (193) μm長。無臀瓣棒。肛環約67-89 (79) µmµm長,72-89 (77)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94-128 (108) µm長。

體背方有多量短披針狀刺毛,約9-16 (12)µm長,許多於刺毛基部周圍會有1-3個三孔腺,伴隨著微小披針狀刺毛,約4-7 (5) µm長。具三孔腺,直徑約4µm長,均勻分布。多孔腺闕如。大型管狀腺,約7-9 (8) µm長,4 µm寬,分布於背緣或成群分布接近後胸C7刺孔群。

體腹方有許多鞭狀刺毛,約34-51 (44)μm長,伴隨著短鞭刺毛,約9-29 (20) µm長。長刺毛約58-129 (83) µm長,分布於頭、胸、及部分腹部節數中央區域。小披針狀刺毛,約4-13 (9) µm長,散布體表。具三孔腺,與背方類似,主要分布於腹部及頭與胸部邊緣及亞緣區。具多孔腺,直徑約7-9 (8) µm長,雙列分布腹部第4節及其後各節。具5孔腺,約5-6 (6) µm長,分布於體中央區。管狀腺2類,大型者,與背方者類似,分布於胸部體緣。小型者,約6-9 (7) µm長,2-3 (3) µm寬,主要橫跨腹部各節。

分布:
Phenacoccus parvus </em>為世界廣泛分佈種類。超過40個國家有此種粉介殼蟲之分布。分布國家如下所示。</p> 非洲區(Afrotropical)</strong>: 剛果、加彭、塞內加爾、賽席爾。</p>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strong>: 澳洲、斐濟、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瓦努阿圖、西薩摩亞。</p> 新北區(Nearctic)</strong>: 墨西哥、美國(佛羅里達州)。</p> 新熱帶區(Neotropical)</strong>: ‎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貝里斯、百慕達、開曼群島、智利、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加拉巴哥群島、瓜德羅普、圭亞那、馬丁尼克、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路西亞、蘇利南、千里達、美屬維京群島、烏拉圭。</p> 東方區(Oriental)</strong>:印度、馬爾地夫、新加坡、泰國。</p> 古北區(Palaearctic)</strong>: 埃及、以色列。</p> 在台灣</span>Phenacoccus parvus </em>已於台北市(公館、景美)、台北縣(中和)、台中縣(北坑、富里)等地有發現記錄。</span></p>
作者: 蔡明諭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