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憝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du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uì
解釋:
[動]
怨恨、憎惡。《書經.康誥》:「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
[形]
凶惡、奸惡。《文選.潘岳.西征賦》:「慍韓馬之大憝,阻關谷以稱亂。」《新唐書.卷一五四.李晟傳》:「晟蕩夷兇憝,而市不易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怨恨、憎惡。《說文解字.心部》:「憝,怨也。」《書經.康誥》:「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罔弗憝。」《北史.卷二八.列傳.陸俟》:「既無上下,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憝。怨憝既多,敗亂彰矣。」

2. 兇惡、奸惡。晉.潘岳〈西征賦〉:「慍韓馬之大憝,阻關谷以稱亂。」《新唐書.卷一五四.列傳.李晟》:「晟蕩夷兇憝,而市不易廛。」

注音: ㄉ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憝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