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踉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ㄗㄨˊ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一]liáng[二]li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1. →跳踉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g
解釋:
  1. →踉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iáng
解釋:
參見「跳踉」條。
注音:
漢語拼音: liàng
解釋:
參見「踉蹌」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ㄧㄤˊ

「跳踉」:跳動、跳起。《廣韻.平聲.陽韻》:「踉,跳踉也。」唐.韓愈〈送窮文〉:「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㈡ㄌㄧㄤˋ

「踉蹌」:走路歪斜不穩。《字彙.足部》:「踉,踉蹡,行不正也。」《三國演義》第四一回:「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七:「道士去拾時,腳步踉蹌,連身子也跌倒了。」《西遊記》第三二回:「原來是道路不平,未曾細看,忽被蓏蘿絆了個踉蹡。」《聊齋志異.卷四.辛十四娘》:「乃起跨驢,踉蹡而行。」亦作「踉蹡」。

注音: ㈠ㄌㄧㄤˊ ㈡ㄌㄧ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