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下里巴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楚國的民間通俗歌曲。《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後泛指通俗的文學藝術。多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歧路燈》第一○回:「譚、婁純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調」、「巴人下里」、「東野巴人」。
每下愈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02.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南宋儒者似又竊釋氏緒餘,此即莊子所謂每況愈下也。」 參考詞語︰每變愈下注音︰ㄇㄟˇ ㄅ|ㄢˋ ㄩˋ ㄒ|ㄚˋ漢語拼音︰měi biàn yù xià釋義︰猶「每下愈況」。見「每下愈況」條。 01.清.黃宗羲〈李杲堂文鈔序〉:「自余為此言已歷一世矣,風氣每變而愈下,舉世眛目於塵羹土飯之中,本無所謂古文。」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經部總敘》十三經不過65萬字南宋鄭耕老統計如下:《周易》,...
別開生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少顏色:畫像原有的顏色褪去。 (3) 開生面:重新賦予新的面貌。 (4) 賢冠:古時儒者所戴的黑布冠。唐代時,百官朝服,皆著進賢冠。
倒屣相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源) 02.清.桐西漫士《聽雨閒談》:「(倪)元鎮聞(金)宣伯儒者,倒屣迎之。」 參考詞語︰倒屣迎賓注音︰ㄉㄠˋ ㄒ|ˇ |ㄥˊ ㄅ|ㄣ漢語拼音︰dào xǐ yíng bīn釋義︰猶「倒屣相迎」。見「倒屣相迎」條。 01.唐.楊炯〈唐□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廣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賓。」 02.《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類》:「蔡邕倒屣以迎賓,周公握髮而待士。」 參考詞語︰倒屐相迎注音︰ㄉㄠˋ ㄐ| ㄒ|ㄤ |ㄥˊ漢語拼音︰dào jī xiāng yíng釋義︰即「倒屣相迎」。見「倒屣相迎」條。 01.宋.李劉《梅亭先生四六...
移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憲命,審誅賞,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太師之事也。」墨子曰:「樂者,聖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君子以為不然。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坐井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劉克莊〈用居後弟強甫韻之九和〉詩:「詩少古風惟近體,學慚實踐謾虛談;退之未離乎儒者,坐井觀天錯議聃。」
顧名思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國志.卷二七.魏書.徐胡二王傳.王昶》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也。少與同郡王淩俱知名。淩年長,昶兄事之。……其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謙實,以見其意,故兄子默字處靜,沈字處道,其子渾字玄沖,深字道沖。遂書戒之曰:「……欲使汝曹1>立身行己2>,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3>沖虛4>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5>也。古者盤杅有銘,几杖有誡,俯仰察焉,用無過行;況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注解〕 (1) 汝曹:你們。 (2) 立身行己:指處世為人。 (3) 玄默:深沉靜默。 (4) 沖虛:淡泊謙虛。 (5) 違越:違背逾越。
千變萬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无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无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賈誼》且夫天地為鑪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過去的事物。如:「貴古賤今」、「信而好古」。《宋史.卷二六二.劉溫叟傳》:「儒者泥古,致詳於形名度數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