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排山倒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袁山松《後漢書》(據《太平御覽.卷九二.皇王部.孝獻皇帝》引)1>獻帝崎嶇危亂之間,飄薄萬里之衢,萍流蓬轉,嶮岨備經,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觀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2>始於勤王3>,終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負鼎而趨4>。然因其利器,假5>而不反,迴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湯、武而殺君,操因堯、舜而竊國,所乘不同,濟其盜賊之身,一也。善呼莊生之言:「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之門,仁義在焉?」信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魏書.卷五四.高閭列傳》。
(2) 曹氏:即曹操(西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沛國譙人。有雄才,多權術,能文學。起兵擊黃巾,...
|
空穴來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衝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移。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邸華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荑楊。迴穴衝陵,蕭條眾芳。然後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羅帷,經于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故其風中人狀,直憯悽惏慄,清涼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鬱煩冤,衝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溷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於室廬。故其風中人狀,直憝溷鬱邑,毆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中脣為胗,得目為蔑。啗齰嗽獲...
|
相敬如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互相敬愛。#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
朝令夕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鼂錯〈論貴粟疏〉(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穫冬臧1>,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2>;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3>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4>,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5>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6>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梁)〔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
|
疊床架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下架屋」、「床上施床」是南北朝、隋唐時習慣用語,比喻沒有必要的重複累贅。例如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庾仲初作的〈揚都賦〉得到庾亮大力讚揚,一時之間人人競相抄寫,都城紙價因此大漲。謝安就說「此是屋下架屋耳」,意思是重複模仿,沒有創新。又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斅,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意指從魏、晉以來,人們寫就的各家言論,往往事物或事情的道理重複,彼此相互模仿,就像在房屋之下架設房屋,床上加床,重複而沒有創見。後來「疊床架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重複累贅。
|
氣宇軒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堅時在坐,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溫曰:「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云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1>受任無功,應召稽留2>,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溫不忍發舉,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因起出。章、遂聞大兵向至,黨眾離散,皆乞降。軍還,議者以軍未臨敵,不斷功賞,然聞堅數卓三罪,勸溫斬之,無不歎息。 〔注解〕
...
|
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文體名。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韻文,多用來寫景敘事。盛行於漢魏六朝。如:「詩、詞、歌、賦。」《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達。」
|
乘風破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炳(西元375∼443),字少文,南朝宋南陽人。善琴畫,通玄理,武帝欲請為官,炳辭而不就,遊於山林之間。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南史.卷三七.宗愨列傳》
|
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推薦、推選。如:「推舉」、「選舉」。《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