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代表式民主(代議制民主)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代表式民主」是教育政策中民主參與的兩項主要主張之一,在現今大多數學區實際上已經正在實施。代表式民主所預想的公民任務是經由選舉的結果,決定執行公民任務的代表。如此,民主可能被界定作一種選舉制度,在此制度中,多數人的影響力經選舉而確認;而競爭的少數人則信賴此制度。政治領袖可能保護民主,因為透過民主的步驟可以調節衝突,並保護他們的領導地位。健康的民主包括其有影響力和政治活動主義者的標準與能力。
  此種理論限制公民任務對政治領袖的選舉,因為每一公民必須做明智的選擇,所以教育應該教導每一公民知道其政府的組織與功能,同時培養新的政治領袖。這種主張可以在精粹主義(essentialism)的主張中明確地看出來。精粹主義者反對縮小學校的民主,所以主張擴展社會學科、介紹生活適應教育,或在增訂職業教育課程中加入社會化步驟。精粹主義者一般都同意,學校的基本工作是藉傳遞文化遺產以發展心靈,如此可以充實青年人的知識、技術和理想,因為這些是要貢獻於社會的穩定和永存所必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代表式民主(代議制民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