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假死 - 教育百科
ˇ
ˇ
  • 漢語拼音 jiǎ s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ǎ sǐ
解釋:
1.修道者,遺下其形骸,成仙而去。晉.王嘉《拾遺記》卷五:「昔之去人,或升雲不歸,或託形假死,獲反者四五人。」
2.人體因觸電、癲癇、溺水、中毒或呼吸道堵塞,而引起呼吸停止,心跳微弱,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從外表看來已處於死亡狀態者,在醫學上稱為「假死」。
3.裝死。如:「有些小蟲,遇到敵人攻擊時會假死來保護自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假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é-sí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詐死、裝死。
  2. [[動] ] 假惺惺、裝蒜。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假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假死假死假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