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期望價值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ectations-Value Theory
作者: 張景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期望價值論是艾金生和麥克理蘭(J.W. Atkinson & D. McClelland)最先提出的。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在競爭的情境下會反映出兩種特質: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逃避失敗的動機。在自由選擇的情境時,具有追求成功動機傾向的人會投入成就性的工作中;相反的,傾向於逃避失敗的人就會避開成就性的工作。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時,不只會受到成就動機的影響,對成功的期望和誘因的價值也會對其決定產生交互作用的影響。因此,艾金生認為一個人追求成功的傾向是下列三個因素的乘積:追求成功的動機、主觀獲得成功的概率及成功的吸引力。同樣的,一個人逃避失敗的傾向則是逃避失敗的動機、主觀獲得失敗的概率及避免失敗的吸引力三者的乘積。基於此,艾金生乃認為一個人的成就行為是其追求成功傾向和逃避失敗傾向的總和。此即艾金生的合成的成就動機理論。
  一個人追求成功的傾向若大於逃避失敗的傾向,就屬於高成就動機者;反之,則屬於低成就動機者。艾金生認為高成就動機者在第一次的工作選擇時,傾向於選中等難度的工作,而低成就動機者則傾向於選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工作。高成就動機者喜歡中等難度的工作,主要是因其比較具有挑戰性,對他較有吸引力。而低成就動機者會選兩極端的工作,是因容易的工作比較不會失敗,可以保持自尊。至於困難的工作,因其難度高,即使失敗了,也不會覺得沒面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期望價值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