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刓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w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án
解釋:
[動]
削刻、鏤刻。《楚辭.屈原.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形]
壞損的。唐.韓愈〈請上尊號表〉:「堯誅九嬰以定下土,血兵刓刃,僅就厥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削刻、鏤刻。《說文解字.刀部》:「刓,剸也。」《楚辭.屈原.九章.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明史.卷二○一.陶琰列傳》:「贊曰:『當正﹑嘉之際,士大夫刓方為圓,貶其素履,羔羊素絲之節寖以微矣。』」

2. 磨損、損壞。唐.韓愈〈請上尊號表〉:「堯誅九嬰以定下土,血兵刓刃,僅就厥功。」宋.張守〈跋唐千文帖〉:「此書無一字刓缺,當與夏璜、趙璧,什襲珍藏。」

注音: ㄨ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刓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