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匯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吳哲夫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乾隆46年(1781)12月,第一部[四庫全書]完成後,清高宗目睹全書浩翰壯觀,於是興起續繕三部,庋藏於人文淵藪的江浙地區的念頭,用以光大文治,擴展[四庫全書]的影響力。後人遂以成書時間有別及收藏地區不同,稱此三部全書為南三閣,以別於內廷的北四閣。
  文匯閣位於江蘇揚州大觀堂,建於乾隆45年(1780),10年後,[四庫全書]入藏。據[揚州畫舫錄]云:「文匯閣凡三層,杗廇楹柱之間,俱繪以書卷,最下一層,中供圖書集成,書面用黃色絹。兩畔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絹。上一層左子右集,子部書面用正色絹,兩畔皆經部,書面用綠色絹,中一層盡史部,書面用紅色絹。上一層左子右集,子部書面用玉色絹,集用藕合色絹,其書帙多者,用楠木作函貯之,其一二本者,用楠木板一片夾之,束之以帶,帶上有環,結之使牢。」知南三閣書之裝潢及陳設,視北四閣略同,推據今日尚存的文瀾閣本,顯示南三閣本書冊較北四閣本稍小。咸豐4年(1850)太平軍攻入揚州,閣燬於火,書冊隨之付於一炬,蕩然無存。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匯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