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唐水蛇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因棲息地破壞,現較少見;棲息於水塘、水田或排水溝渠。多於黃昏和夜間活動,以魚類和兩棲類為主食。胎生,5、6月雌蛇腹內開始有胚胎,至8、9月產仔蛇,每窩產3-21條小蛇。具後溝牙,對人無毒。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唐水蛇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黃頷蛇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Enhydris
中文綱名: 爬蟲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Colubr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erpent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亞目名: 蛇亞目
中文目名: 有鱗目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綱名: Reptil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唐水蛇
英文名: Myrrophis chinensis
描述:
唐水蛇是一種中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80公分,體型粗短,鼻孔位於吻部頂端,眼睛小而偏頭部上方,身體呈橄欖棕色,身體背腹交界處之體側各有一條棕紅色的縱帶。唐水蛇是以胎生方式生殖的蛇類,約在每年5、6月間,雌蛇腹內開始有胚胎形成,同年7,8月間產下仔蛇,每窩約產仔蛇3到21條。
分布:
唐水蛇分布於臺灣全島及金門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中南部地區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nhydris chinensis (Gray, 1842)
形態:
中、小型蛇,體長不超過1公尺,但體型粗大,具有後溝牙,微毒。頸部不明顯,鼻孔位於吻部上方,體色為暗褐色或深棕色,並夾雜一些黑色斑紋,體側接近腹面處為橘紅色。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越南北部。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之水田、沼澤等濕地及山區溝渠,夜行性,以兩棲類及魚類為食。胎生,於夏末產仔,一次可產20餘條仔蛇。由於水域污染與溼地破壞消失之影響,族群數量已極為稀少,台灣目前僅北部少數溼地尚可發現。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唐水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