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 教育百科
P
h
e
n
a
c
o
c
c
u
s
s
o
l
e
n
o
p
s
i
s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Phenacoccus solenopsis
描述:
體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2.1-3.1 (2.6) mm 長,1.1-1.9 (1.5) mm寬。觸角9節,約522-633 (597)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89-239 (210)μm長。下唇約167-217 (192)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纖細,發達。前足:基節約150-189 (172) µm長;轉節+腿節約389-428 (403) µm長;脛節+跗節約383-433 (405)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5-1.06 (1.01);脛節/跗節約是2.53-2.97 (2.71))。中足: 基節約172-228 (204) µm長;轉節+腿節約428-483 (447) µm長;脛節+跗節約422-503 (453)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6-1.09 (1.01);脛節/跗節約是2.62-3.88 (3.03)。後足: 基節約194-233 (216)µm長;轉節+腿節約450-517 (479) µm長;脛節+跗節約478-550 (514)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9-1.13 (1.08);脛節/跗節約是2.91-3.95 (3.27)。爪粗短,具爪突,約28-39 (33) µm長,但不明顯。透明孔少量分布於後足腿節端緣,大量分布於後足脛節。腹裂,卵圓形,經常骨化,約67-111 (85) μm長,144-217 (171) μm寬。具發達背裂,每瓣上有11-30個三孔腺及1-6根刺毛。刺孔群18對。臀瓣刺孔群(C18),位於膜質區域,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及5細長披針狀刺毛,約29-35 (32) µm長,伴著10-13個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披針狀刺毛,約22-34 (30)µm長,伴著7-10 個三孔腺。其他刺孔群,每個包括2個披針狀刺毛,約18-33 (23) µm長,伴著4-7個三孔腺。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228-278 (249) μm長。無臀瓣棒。肛環約83-139 (108)µm長,89-122 (108)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42-206 (175) µm長。

背方有多量短披針狀刺毛,約8-17 (12)µm長,伴隨著微小披針狀刺毛,約4-6 (5) µm長。無多孔腺。無五孔腺。三孔腺大量,約5 µm長,均勻分布。無管狀腺,偶會會分布於後胸及腹部第2節。

體腹方有許多鞭狀刺毛,約30-53 (42) μm長,伴隨著短鞭刺毛,約17-25 (22) µm長。長刺毛約67-172 (82) µm長,分布於頭、胸、及部分腹部節數中央區域。小披針狀刺毛,約5-17 (9) µm長,散布體表。具三孔腺,與背方類似,均勻分布。具多孔腺,直徑約9-10 (9) µm長,分布於產卵孔周圍並成列分布於腹部,最遠達腹部第6節;另也成群分布於腹部及後胸,每群0-7個。無五孔腺。管狀腺2類,大型者,約10-14 (12) µm長,3-6 (5) µm寬,分布於體亞緣區;小型者,約6-11 (8) µm長,3-4 (4) µm寬,分布於胸部及腹部中央區域;有一小群則分布於頭部。

分布:
Phenacoccus solenopsis</em>主要分布於新北區及新熱帶區。近期則已於非洲區、澳洲區及古北區有發現之記錄。目前已於33國有此種粉介殼蟲之記錄,分布如下所示。。</p> 非洲區</span>(Afrotropical)</strong>: 貝南、喀麥隆、馬利、奈及利亞、塞內加爾。</span></p>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strong>: 澳洲、新喀里多尼亞。</p> 新北區(Nearctic)</strong>: 加拿大、墨西哥、美國(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哥倫比亞特區、愛達華洲、伊利諾州、馬里蘭州、密西根州、密西西比州、內華達州、紐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俄亥俄州、德克薩斯州、維吉尼亞州)。</p> 新熱帶區(Neotropical)</strong>:阿根廷、貝里斯、巴西、開曼群島、智利、哥倫比亞、古巴、多明尼克、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瓜德羅普、瓜地馬拉、海地、牙買加、馬丁尼克、巴拿馬、聖馬丁島及聖巴泰勒島。</p> 東方區(Oriental)</strong>:中國(廣東、廣西、雲南、浙江)、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台灣、泰國。</p> 古北區(Palaearctic)</strong>:塞浦路斯、埃及、伊朗、土耳其。</p> Phenacoccus solenopsis</em>在台灣已於台北市(大安、關渡、公館、南港、內湖)、台北縣(小粗坑)、新竹市、台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海大學、中興大學)、台中縣(霧峰)、嘉義縣(布袋)、南投縣(集集)、台南縣(善化)、高雄縣(岡山)、屏東縣(小琉球)、宜蘭縣(礁溪、南澳、宜蘭市)、台東縣(豐里)、花蓮縣(花蓮市)等地有發現之記錄。</span></p>
作者: 蔡明諭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