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契約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havioral Contract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為契約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簽訂的書面承諾;有時亦指由家長與校長共同簽訂的書面承諾。雖然行為契約不是法律文書,但確有拘束學生的功用,同時,簽約者傾向於增進學生的服從行為。
  契約形式可以事先準備,力求正式化,對高年級學生可以使用一些類似法律的專門術語,並繪印金銀色邊框及蓋上金黃色的學校官防,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行為契約的內容必須作為嚴肅的承諾。所有簽字的學生都必須遵守行為契約所訂的條件。
  行為契約的內容包括:(1)期望與適當的行為;(2)學生表現適當行為的特殊時間;(3)對表現適當行為的獎賞或積極支持;(4)如果學生沒有表現適當的行為,將採取懲罰或改正性行為。
  行為契約並非針對所有困難的學生。當學生們沒有良好的行為反應,或教師想對一名特殊的學生造成一種教育效果時,就可用行為契約。
  行為契約可應用於任何年級,特別是對小學與中等學校學生,但是高年級的學生可能不喜歡行為契約,應視情況而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為契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