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彞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zōng y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ōng yí
解釋:
1.宗廟用來祭祀的彞器。《周禮.秋官司寇.司約》:「凡大約劑書於宗彞,小約劑書於丹圖。」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宗廟社稷之事雖小,不可以不專,敬之至也,古之道也。今若以學生兼其事,及其歲時日月,然後授其宗彞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
2.一種長尾猴,狀如獼猴,巢於樹,性至孝。明.許浩〈復齋日記〉:「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峯,居大山中……有獸曰宗彞,類獼猴,巢於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先儒謂先王用以繪於衮者,取其孝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