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誤差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rror analysis
作者: 陳正興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量測儀器的誤差源(error source),可以計算出量測結果的誤差量;反之,根據所容許的誤差量,可倒過來求取量測儀器的精度需求,此步驟稱為誤差分析。誤差分析在慣性導引系統(inertial guidance system,簡稱IGS)之設計與研製上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IGS 之主要量測儀器為加速儀(accelerometer)與陀螺儀(gyro),兩者各有多項的誤差源;加速儀的主要誤差源有比例因數(scale factor)誤差、非線性誤差、歸零誤差、原差(bias error)、偶聯誤差、輸入軸偏差等;陀螺儀的誤差源主要有質量不平衡(mass unbalance)、漂移(drift)、溫度感應誤差、非等彈性(anisoelasticity)等;而兩者在組裝成慣性量測組(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簡稱IMU)時還有安裝誤差與計算誤差;另外在實際運用時尚有起始誤差(initial error)。而一個 IGS 在使用上(例如太空導引用或飛彈導引用等)都有可容許的導引誤差,誤差分析的步驟先是導出誤差方程式,接著根據誤差傳播(error propagation)的原理求出每一個誤差源之單位誤差所會產生的誤差量,排出主要誤差源與次要誤差源,然後將容許之導引誤差量適當地分配到各誤差源,求出各誤差源容許多少單位的誤差,以做為 IMU 設計與研製的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誤差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