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韎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ㄨㄟˊ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14
  • 漢語拼音 mè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èi
解釋:
[動]
用茜草染皮革。《說文解字.韋部》:「韎,茅蒐染韋也。」
[名]
1.茜草。可作染料。《玉篇.韋部》:「韎,茅蒐,染草也。」《晉書.卷二五.輿服志》:「韋弁,制似皮弁,頂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淺絳。」
2.古代東夷的樂音。《周禮.春官.鞮鞻氏》:「鞮鞻氏掌四夷之樂。」漢.鄭玄.注:「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
[形]
紅色的。《左傳.成公十六年》:「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晉.杜預.注:「韎,赤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ㄇㄟˋ
[動]用茜草染皮革。說文解字:「韎,茅蒐染韋也。」

[名]❶茜草。可作染料。玉篇.韋部:「韎,茅蒐,染草也。」晉書.卷二十五.輿服志:「韋弁,制似皮弁,頂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淺絳。」
❷古代東夷的樂音。周禮.春官.鞮鞻氏:「鞮鞻氏掌四夷之樂。」鄭玄.注:「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

[形]紅色的。左傳.成公十六年:「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杜預.注:「韎,赤色。」

㈡ㄇㄛˋ
見「韎」。
※韎
1.古民族名。亦作「靺鞨」。
2.靺鞨所產之寶石。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三.地部一:「雨花臺下一派沙土中常有五色石子,狀如韎。」亦作「靺鞨」。

注音: ㈠ㄇㄟˋ ㈡ㄇ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