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固定形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eterminacy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固定形式是指作曲家不絕對堅持音樂演奏過程的細節。在演出前,他只提供一系列的音樂素材,其中包括文字的指示或圖案暗示,演奏者可以利用機運法(Chance)的觀念,從這些素材中自由選擇主題,並用即興法演奏,因此作曲家及演奏者都無法事先預測音樂進行時的突發狀況。這種作曲法,通常是利用自由即興作為附屬性的作曲技巧,其目的是解放「音樂創作」觀念,提高演奏者獨立地位,改變傳統觀念中作曲家與演奏家的主屬關係。非固定形式的美學觀點為:一、所有的聲音甚至無聲寂靜都有其音樂價值。二、每一個聲音都能單獨出現並能獨立衍成自給自足的音樂效果,因此它不一定要受別的音所牽制,它也不必屬附於某一和弦或旋律。三、每一種音群組合都有其意義存在。四、每一種音群的形成現象都有其獨立的價值。五、音樂沒有好壞之分,作曲家也沒有好壞之分。六、在傳統觀念中用來衡量價值關係、行家技巧或藝術權威都是毫無意義的。以上音樂美學論調不但影響到二十世紀的音樂作曲觀念,同時也影響到二十世紀的舞蹈和劇場表演觀念。二十世紀最有名的非固定形式作曲的代表是約翰.凱基(John Cage, 1912-1992),他和美國現代舞蹈家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1919)利用「機運法」的觀念,合作音樂和舞蹈合作演出,不但影響整個時代的表演觀念和創作觀念,同時帶給音樂美學一個新啟示。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固定形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