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形質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xíng z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ng zhí
解釋:
1.軀體、身體。唐.劉禹錫〈祭柳員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質耳。魂氣何托,聽予哀辭。」《紅樓夢》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歡了,便不見也和見了的一樣。只不過隔了形質,並非隔了神氣啊。」
2.形體與本質,外貌與內涵。《晉書.卷一○三.劉曜載記》:「自以形質異眾,恐不容于世,隱跡管涔山,以琴書為事。」
3.哲學上指形式與質料,為構成事物本質的二種元素。形式是構成事物類別的決定因素,質料是事物變化的主體。此理論由亞里斯多德首創,經士林哲學繼續完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形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