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後燃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fterburn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將已經初次燃燒而排放的煙氣中可燃性的污染物(如CO及HC)再加以燃燒的後置燃燒器。後燃器可以結合於原有的燃燒設備,也可分開設置。後燃器的燃燒效率取決於過剩氧量、燃燒溫度、及停留時間,以及煙氣和空氣的混合度。一般後燃器的停留時間為 0.3~0.6秒,溫度為1200℉~1500℉,有機物的破壞率 (Destruction efficiency)大於99.9%。為了能使煙氣和助燃的空氣充份混合,通常在後燃器中使用檔板使氣流作直角轉彎或使用螺旋氣流。也有在後燃器中加催化劑以便能在低溫下氧化CO及HC氣體。在安全性的考量下,煙氣中可燃物的濃度被限制在低爆炸限值(lower explosive limit, LEL)之25%以下,同時也應避免燃燒含鹵化有機物及硫化有機物的廢氣,以免產生具腐蝕性的二次產物,或是在後燃器之後加裝這類產物的移除設備,以保護煙道及相關設施。後燃器的應用範圍有吹爐、製鉛、鑄鐵、煉焦、研磨、燻肉、軟焊、及廢棄物焚化等程序所排放廢氣之處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後燃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