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格皮氏海參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格皮氏海參Pearsonothuria graeffei在分類上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體長可達25公分,寬約5公分。具有20隻黑色的觸手,觸手邊緣為白色。管足位於腹部排列成3縱帶,背上多疣足,疣足的末端是白色。體色一般是淡褐色或黃褐色,有棕色的斑塊。口大,位於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周圍有5組細疣。體壁內的骨針是戟形體,或不規則且具多分枝的花紋體,長約60~100μ。動物採於恆春海域水深約8米的珊瑚礁區。夜行性,白天躲在礁岩下,晚上才出來礁岩活動,以礁岩上的微細藻類,及吞食細珊瑚沙,以其中的有機物及細菌為食。 此物種廣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例如:馬達加斯加,紅海,馬爾地夫地區,印度東部,菲律賓群島,關島,斐濟群島等南太平洋群島。台灣地區則在恆春的墾丁南灣以及南沙群島海域均有分佈,但是數量非常稀少。此外,本種原屬於白尼參屬Bohadschia,因其骨片及鈣質口環很特別,1984年後被建立成一新屬:皮氏海參屬Pearsonothuria,並獲得學界認同。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格皮氏海參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中文屬名: 皮氏海參屬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海參科
棲所環境: 礁石區
拉丁種小名: graeffei
拉丁屬名: Pearsonothuria
中文綱名: 海參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分布海拔高度: -8m
拉丁科名: Holothuri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3~20m 淺海區 I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馬達加斯加
台灣分布地點: 恆春的墾丁南灣
中文目名: 楯手目
拉丁目名: Aspidochirotid
拉丁綱名: Holothu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格皮氏海參
英文名: Pearsonothuria graeffei
描述:
格皮氏海參Pearsonothuria graeffei在分類上屬於海參科Holothuriidae,體長可達25公分,寬約5公分。具有20隻黑色的觸手,觸手邊緣為白色。管足位於腹部排列成3縱帶,背上多疣足,疣足的末端是白色。體色一般是淡褐色或黃褐色,有棕色的斑塊。口大,位於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周圍有5組細疣。體壁內的骨針是戟形體,或不規則且具多分枝的花紋體,長約60~100μ。

分布:
此物種廣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海域,例如:馬達加斯加,紅海,馬爾地夫地區,印度東部,菲律賓群島,關島,斐濟群島等南太平洋群島。台灣地區則在恆春的墾丁南灣以及南沙群島海域均有分佈,但是數量非常稀少。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