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臭椿瘤蛾 - 教育百科
椿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臭椿瘤蛾 Eligma narcissus (Cramer, 1775) Eligma narcissus (Cramer, 1775) 臭椿瘤蛾,又被稱為臭椿皮蛾、水仙瘤蛾或旋瘤蛾。 頭胸部為灰色,腹部鮮黃色,每一節的背面及兩側有黑色圓斑,前翅狹長,中央有1條白色線條自翅基延伸到翅頂,靠前緣部分為橄欖綠,外緣至後緣則為灰色,在外緣與中央各有1條黑色波浪紋,翅基有黑點,後翅基部2/3鮮黃色,外緣1/3為黑色帶有藍色金屬光澤。本島內無近似種。 本種目前已知棲息於局部低中海拔山區,除台灣外,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尼及菲律賓(民答那峨)等地尚有其他亞種分布。幼蟲取食苦木科(Simarubaceae)的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var. anakai) 。成蟲夜間活動,具有趨光性。終齡幼蟲頭部黃色,背面有2個黑色大圓斑,;胸腹部亦為黃色,各節中央有黑帶,體側長有白色細長毛。老熟幼蟲化蛹時會咬樹皮,並將碎片黏於繭外,通常於近樹幹處化蛹,繭外型修長而扁平。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臭椿瘤蛾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鱗翅目
中文科名: 瘤蛾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總科名: 夜蛾總科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Eligma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Lepioptera
拉丁科名: Nolidae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Noctuoide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